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统计审计范文

统计审计范文

统计审计

统计审计范文第1篇

一、审计统计的主要作用

审计统计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情报、成果在审计统计报表中的集中反映,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和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审计统计具有以下作用:

1.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审计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台帐登记、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分析。按照审计项目编制统计台帐是做好审计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审计项目台帐记载了审计项目有关情况的原始数据,审计机关通过审计项目台帐可以直接生成本级月度、季度和年度审计统计报表,上级审计机关可以逐级汇总下一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统计报表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统计信息。它用报表的形式和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审计工作情况,记载了审计工作成果,为审计机关领导了解审计工作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统计人员根据审计统计报表和年度审计计划,分析计划完成情况,撰写审计统计分析报告,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2.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2003年1月13日,朱镕基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审计统计报表中的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审计统计数据,并依法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审计统计分析报告或者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统计结果,能够揭示国民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统计的信息监督和咨询服务作用。审计署每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分析上一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和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等审计统计数据,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3.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党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信息情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统计信息是政府审计机关以科学的审计手段和合法的审计程序,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活动搜集、发现、统计出的信息情报,它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相比,审计统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器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审计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统计指标要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适当的超前性,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审计统计指标有以下几种分类:

1.总指标和分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总指标和分指标。总指标是划分审计统计情况的一级指标,分指标是一级指标下面划分出的二级、三级指标。审计统计的总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补充资料、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一级总指标可以包含二级分指标,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三个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审计处理情况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四个分指标:审计决定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二级分指标又可以包含三级分指标,例如:二级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按照不同内容包含以下三级分指标: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

2.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在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和审计情况的反映,而间接指标是对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分析、加工、处理情况的反映。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是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审计处理情况是根据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和审计建议,是源于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是与审计处理情况相对应,反映审计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情况,是源于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审计业务经费等。审计统计的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和补充资料等。

3.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可以直接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而非货币指标是指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例如: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货币指标,在审计统计报表中货币指标单位一般为人民币万元;审计移送处理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国家规定或有关法律,审计机关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案件,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非货币指标。非货币指标不具备数额大小的可比性,但能反映审计统计信息的不同性质和影响力,例如: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一般比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性质严重;未被采用的工作报告比领导批示的工作报告影响力小。

三、审计统计指标的构成

审计统计指标包括审计成果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和审计效率指标。

1.审计成果指标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单位资产情况、项目投资总额、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资产负债损益不实、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审计成果指标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状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机关经济监督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审计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重要载体。审计统计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析审计成果指标的数据来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审计成果指标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成果指标也会不同。审计统计人员可以对不同行业或地域的审计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行业或地域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深入剖析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高审计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2.审计效果指标是指根据审计成果指标的具体数据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等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例如:已上交财政包括已上交税金和已上交罚款,该指标的数额直接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给国家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这一指标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并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移送司法机关后已立案处理的案件进行统计,它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的情况以及对公众和社会舆论产生了多大影响。新晨

统计审计范文第2篇

审计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是对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审核,并审查相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审计抽样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2.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账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账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账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

(3)比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账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账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

(4)分层抽样。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账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3.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账)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抽样样本的设计与选取

上述的统计抽样方法,我们都已经了解并使用很多,但是其每一种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其优点所在,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的。因此,依照何种固定的方式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种因素将使我们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

1.样本的设计——样本设计

审计人员在具体计划指导下,围绕样本的性质、样本数量、抽样方法、抽样工作质量要求所进行的计划工作。在设计样本时,要考虑以下基本因素:

(1)审计目的。

(2)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审计对象总体是指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结论,准备采用抽样方法审计的经济业务及有关会计或其他资料的全部项目。抽样单位是指构成审计对象总体的个别项目。在确定抽样单位时,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审计目的。

(3)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错误运用审计证据等而未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4)可信赖程度。可信赖程度是指预计由样本的推断结果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百分比,如抽样结果有95%的可信赖程度,就是指抽样结果有95%的可能性代表了总体的特征,有5%的可能性没有代表总体的特征。

(5)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是指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在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不改变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所愿意接受的最大误差。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能够对某一账户余额或某类经济业务总体特征做出合理评价,所愿意接受的最大金额误差。

(6)预期总体误差。预期总体误差是指审计人员应根据前期审计所发现的误差,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等,来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的预期误差。如果存在预期误差,则应当选取较大的样本量。

(7)分层。分层是指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次级总体的过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分层着重审计可能有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

2.样本的选取

在选取样本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利用随机数表选样、系统选样、分层选样、整群选样、金额单位选样等。

三、选择合适的审计统计抽样方法

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时,要全面考虑以上诸因素。要确定哪种统计抽样方法最为适宜是不容易的,这要求审计人员对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统计抽样方法都要有所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优点和运用条件,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再与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做好选择后,审核人员需要重视到的各种问题的对策方法,主要重视以下几点:

1.要做好统计与审计的有机结合

《审计统计软件》报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分类很细,很明确,客观上要求审计检查和审计结论文书也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规范的定性和分类,并使《审计统计软件》报表与审计结论文书对问题的分类口径完全一致。这样,统计报表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审计情况。除此之外,每个审计项目要按《审计统计软件》报表口径向专职统计人员报送统计表,由专职统计人员汇总和统计上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专职统计人员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且可以把审计与统计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新晨

2.要进一步重视审计统计工作,加强审计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审计业务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统计人员既要掌握各种审计业务知识,又要熟悉相关的法规政策,还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

3.要做到统计与统计分析的有机结合

统计人员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和审计案例,做好综合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揭示其原因,为领导加强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善于结合审计案例,做好分析和预测,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上报信息,以引起重视。

4.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统计软件

统计软件应突出直观、方便、实用的特点。笔者认为,《审计统计软件》季度报表中,还应增加一些必要的栏目,如增加“需跟踪落实的问题”栏目很有必要,因为有些问题的处理不能一步到位,如被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归位的问题,还有多少没落实到位、需跟踪督办的,最好在报表中直接反映出来,可以提醒审计机关加强跟踪。使统计报表填报、阅读和运用更为直观、快捷。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现代的审计统计抽样给人们带来的应该不是单纯的事情的分析,而是审计统计后的思索,然而这些正是现代审计统计抽样所缺乏的。审计统计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他蕴含着许许多多人们不断在思索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正成为我们寻找中的真理。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应该得出针对不同的审计的对象,采用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就能够面对出每一次审计中出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毕港峰编:《审计》[L].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统计审计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政府审计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审计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审计统计能力,对于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建议,提高决策能力具有一定意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经社理事会关于加强统计能力的决议》中呼吁各成员国要加强国家统计能力,为国家发展政策和战略服务。李金华审计长在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全局意识、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地方审计也要求针对地方发展所处的关键时期和特殊环境,注重抓好开拓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审计统计工作切实发挥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功能。

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地方审计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统计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的作用,这是当前审计统计实践所要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为强化审计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建议功能,针对地方审计工作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围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统计、地方效益审计工作统计和地方审计整改工作统计等当前审计工作热点和重点,从审计统计指标、审计统计内容、审计统计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

一、加强审计整改统计创新工作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

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审计署2003-2007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效益审计项目达到50%的目标,同时对审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对审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政府审计也在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政府审计发展目标,而且也涉及政府审计工作进程。因此,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实际创新效益审计统计工作。

1、创新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工作。结合审计署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审计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效益审计统计指标:效益审计项目数,包括以效益审计项目立项的项目数和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效益审计子项目;效益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资金额;占效益审计资金额的百分比;占审计资金总额百分比。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年度所有审计项目总金额的

例,为推进全市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政府审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府审计中重要性越来越强。李金华审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并多次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范围。一是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资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或部分子项目的审计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中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的合计数。四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五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

当然,除了以上审计统计工作创新内容外,还包括其他审计统计指标细化,如针对地方领导决策需求,对“成果利用”的审计统计指标内容进行细化;以及其他地方领导决策所需要的审计统计数据。在具体进行审计统计时,尤其重要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判断,要科学地统一统计口径

统计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计抽样;审计目标;审计风险

抽样审计其实就是审计人员使用审计的方式对样本进行抽取,审计对象的整体审计意见。抽样审计是一种比较详细的审计使用情况的专业判断和科学决策,其根本目标其实是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资源进行充分的整理和归纳,根据具体的审计数据将审计结果给总结出来,然后再把审计建议给公开。抽样审计的实质是审计抽样。

一、抽样审计概述

(一)审计抽样定义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审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计抽样,另一类是非统计抽样。前者是指审核员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样本的整体数学和物理情况以及行走情况进行澄清。采用审计抽样法对样本进行随机抽取,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通过推理得出结论。事实上,非统计抽样是指审核员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专业水平,对整个过程进行随机的回顾,然后根据结果来判断所有的特征。如果能很好地设计非统计抽样,如果能设计非统计抽样,就可以得到与统计抽样一致的结论。

(二)抽样审计步骤1.按照审计目标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首先,很清楚哪些项目将被详细取样。这对抽样人群的清晰性至关重要,对设计目标的完成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时需要注意总体范围和具体审计目标的衔接。2.依据抽样参数确定样本规模按照整体的数量以及偏差情况还有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来明确样本选择的数量是多少,也就是样本的规模大小,若是数量不多,那么就不可以将综合特征给明确的展现。3.选样在明确总体范围和样本量后,根据随机性原则,选择相应数量的样本。总体方案能否选定,基本上取决于概率因素。基本上,总体项目选择和其他项目选择的概率是一般规模的。在抽样过程中,可以采用统一抽样、分层抽样、聚类抽样等方法。4.审核样本随机抽取样本后,必须仔细检查每一个选取的样本,然后计算出误差概率,以便比较此误差的概率和预期的总体误差率,以确定此时使用的样本数量是否一致。一般来说,样本误差的概率与预测总误差的概率基本相同,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和选择的一致性。如果样本误差的概率很小,说明这次估计的总体误差比较明显,所选样本的数量太多,反之,所选样本的数量太少。此时,用样本误差概率代替整体误差概率,一次调整样本数,直至两个数据基本相同,进行整体判断和推理。

二、统计抽样在审计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查数据存在失真的风险抽样调查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来将具体的数据人口给推算出来。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就是凭借样本数据所预计出来的总体和实际总体间误差的多少,来确定会不会影响到数据的正确采用。在调查数据的过程中,存在误差这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误差可能会有大,同样也有可能是小的。相对性则是由分析问题以及决策来确定的。在制定抽样计划的时候,是会制定一些误差范围要求的。具体来说,抽样误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决策的影响最小化。错误没有一致的标准,这是由数据用户分析问题和作出决策的需要决定的。当索引的相对误差较小时,数据的正确率可以提高到最高,因此对样本量的要求很高。人口普查专家认为,抽样调查所估计的相对误差应在数据质量的15%范围内,可以使用20%的数据。但如果超过30%,基本上不能释放。被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保证程度。当内部控制的制度愈发的完善的时候,就表示这个保证的程度就处于很高的状态下,反之则是很低。所以在审计的过程中,若是需要很高的保证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将样本量增加。现举甲、乙两例如下表1(假定总体数量在5万以上)按照上面的计算公式来看,甲例的样本数量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七百九十,乙例的样本数量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二百三十七。需要注意的情况就是:在上面的两个计算公式中,总体数量其实和样本数量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这是因为站在属性的角度来讲,抽样审计是按照“正确”以及“误差”这两种概率来计算的,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总体数量很多的时候,总体数量基本上不会对取样产生任何的影响。

(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在预计调查数据是不是精确的时候具体有这三种标准,一个是统计尺度,一个是客观尺度,再一个就是“人为”尺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后,有了合理的方法和标准来衡量数据的质量。也就是说,有客观和统计的措施。用统计尺度测量数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然而,当我们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时,往往会发现一些数据的相关性只是统计值,与现实没有太多的联系,导致数据与现实的脱节。因此,统计尺度必须与客观尺度相结合。客观量表的最大优点是实事求是,客观事实的角度寻求规律。总结的数据能有效地反映事实。人工尺度往往没有明确的测量标准。统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是否应与计划相统一,或计划数量是否应转化为统计调查的精确计量标准。如果测量数据不能满足计划的增减,数据中会出现“水”的情况。由于在调查过程中不能排除人为因素,违反了调查时原始数据的变化规律。

三、统计抽样在审计中应用的改进对策

(一)降低数据失真风险的对策所有类型的项目都不能使用抽样设计。正常的项目审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审计项目风险很大,一般不建议执行审计样本,如果审计对象通常是小,不建议使用样本方法,审计人员确定样品的使用情况审计,测量相关性,同质性、识别性,必要性等。抽样方法的应用需要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条件,以保证一定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才能保证减少差错和人为欺诈的发生。这样就不会对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样本的时候需要衡量到审计的初衷、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可信赖程度、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分层等技术因素。

(二)消除人为因素影响的对策抽样审计必须有一定的统计抽样技术,审计人员必须了解概率论和相关的数据统计理论。只有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完成设计样品,降低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给审计人员更多的实践机会。必须要让工作人员多多的沟通,将自己的经验不断的进行积累,将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给提升。专业经验以及判断能力是作为一个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增强业务沟通是归纳和积累经验最快、最佳的手段。工作标准是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的指南。在执行工作时,标准是工作人员按照要求的方向,保证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够迅速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个系统抽样审计工作规范。计算机可以帮助审核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计算机的准确性很高,所以如果审核员能使用审计软件,他们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雷平涛.风险导向下工程结算抽样审计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17(12):104-107.

[2]冉继琰.统计方法在审计抽样中的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6.

[3]马铁成.统计抽样调查方法及其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J].市场研究,2016(3):49-51.

[4]魏茹.审计抽样在会计凭证质量审核中的具体应用[J].审计与理财,2015(10):23-24.

[5]郭志东,刘兵.统计抽样法在公路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5(26):79-81.

[6]张正伟.统计抽样在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5(5):233+237.

[7]吴蕾.试论审计抽样风险及其控制[J].新经济,2015(1):114-115.

统计审计范文第5篇

一、审计统计的主要作用

审计统计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情报、成果在审计统计报表中的集中反映,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和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审计统计具有以下作用:

1.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审计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台帐登记、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分析。按照审计项目编制统计台帐是做好审计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审计项目台帐记载了审计项目有关情况的原始数据,审计机关通过审计项目台帐可以直接生成本级月度、季度和年度审计统计报表,上级审计机关可以逐级汇总下一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统计报表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统计信息。它用报表的形式和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审计工作情况,记载了审计工作成果,为审计机关领导了解审计工作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统计人员根据审计统计报表和年度审计计划,分析计划完成情况,撰写审计统计分析报告,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2.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2003年1月13日,朱镕基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审计统计报表中的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审计统计数据,并依法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审计统计分析报告或者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统计结果,能够揭示国民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统计的信息监督和咨询服务作用。审计署每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分析上一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和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等审计统计数据,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3.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党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信息情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统计信息是政府审计机关以科学的审计手段和合法的审计程序,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活动搜集、发现、统计出的信息情报,它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相比,审计统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器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审计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统计指标要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适当的超前性,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审计统计指标有以下几种分类:

1.总指标和分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总指标和分指标。总指标是划分审计统计情况的一级指标,分指标是一级指标下面划分出的二级、三级指标。审计统计的总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补充资料、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一级总指标可以包含二级分指标,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三个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审计处理情况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四个分指标:审计决定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二级分指标又可以包含三级分指标,例如:二级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按照不同内容包含以下三级分指标: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

2.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在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和审计情况的反映,而间接指标是对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分析、加工、处理情况的反映。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是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审计处理情况是根据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和审计建议,是源于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是与审计处理情况相对应,反映审计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情况,是源于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审计业务经费等。审计统计的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和补充资料等。

3.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可以直接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而非货币指标是指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例如: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货币指标,在审计统计报表中货币指标单位一般为人民币万元;审计移送处理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国家规定或有关法律,审计机关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案件,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非货币指标。非货币指标不具备数额大小的可比性,但能反映审计统计信息的不同性质和影响力,例如: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一般比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性质严重;未被采用的工作报告比领导批示的工作报告影响力小。

三、审计统计指标的构成

审计统计指标包括审计成果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和审计效率指标。

1.审计成果指标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单位资产情况、项目投资总额、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资产负债损益不实、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审计成果指标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状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机关经济监督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审计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重要载体。审计统计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析审计成果指标的数据来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审计成果指标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成果指标也会不同。审计统计人员可以对不同行业或地域的审计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行业或地域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深入剖析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高审计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2.审计效果指标是指根据审计成果指标的具体数据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等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例如:已上交财政包括已上交税金和已上交罚款,该指标的数额直接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给国家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这一指标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并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移送司法机关后已立案处理的案件进行统计,它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的情况以及对公众和社会舆论产生了多大影响。新晨

统计审计范文第6篇

概率论为抽样审计提供了理论支持,数理统计为其提供了具体方式。在整个过程中,要根据大数定律分析好抽样的样本信息,了解性质和具体内容,使得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从而根据样本的审计推断出总体的情况,得出总体的相关结论。进行抽样时,要确保抽样的随机性,找出每个资料的内部联系。之后对样本进行审计,对样本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总体的特征和基本情况,大数定律为整个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大数定律虽然为抽样审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进行抽样审计还缺少方法论,应运而生的就是以抽象推断为核心的数理统计。数理统计包括抽样方法设计及选择和统计推断,在审计中使用统计抽样需在整体中选出部分作为样本,对其进行审查,从而得出总体特征和情况。由于涉及到的特征既有数量方面的也有品质方面的,所以出现了定性评价(属性抽样)和定量评价(变量抽样)两种评价方式。为了保证整个过程是科学的,在探究统计抽样审计技术如何在工程审计的应用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先进的技术,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二、工程审计的特点和抽样指标的设定

(一)工程审计的特点

工程项目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涉及到的业务很广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项目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所以在进行工程审计时,工作人员要先对项目立项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之后审核项目的相关内容,如招标过程、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签证等,这些环节都需要被审核,只有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后期的环节。后期中,要重视物资的招标、配送和领用等环节,竣工后也要进行跟进,让竣工的前前后阶段符合相关规定,减少失误。全面谨慎的审核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审核工作,这也就决定了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抽样统计,但在一些特殊的行业中,统计抽样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根据经验和相关理论的支持,统计员只需对工程的部分环节进行统计抽样,就可以掌握项目的整体特征和相关情况,包括核减率和核减额,从而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和防止之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规范项目管理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抽样指标的设定和审计流程

属性抽样方式也是定性审核的方式之一,它主要指在根据相关内部控制的要求。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属性准则。在使用属性抽样方式时,审计员要根据事先确定好的质量指标要求进行审查,以确定该项目内部控制是否达标,是否可以执行。审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误差出现的因素,允许误差的存在,这就是可容忍误差。在不同性质的测试中,允许出现误差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实质性测试中,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依据是审计重要性水平,而在符合性测试中,其主要依据则为内部控制设置健全性程度。在审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可容忍误差,以此作为对总体下结论使得预计值。

(三)建立工程审计抽样模型

统计抽样,需要先确定抽样的总体,其次在确定样本的量的多少,在确定样本量时也要有一定的依据,例如工程项目审计的可靠性程度、估计的工程核减率标准差等,确定样本量的计算公式。得出公式后,审计人员可使用多种方式选取样本,然后对样本进行审核,得出相应的核减额和核减率信息,过程中需要考虑误差,使得结果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整体的结论。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要根据相关的具体要求对统计抽样模型加以创新,提高该模式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从而节约审计资源。

(四)工程抽样审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和验证

统计审计范文第7篇

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地方审计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统计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的作用,这是当前审计统计实践所要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为强化审计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建议功能,针对地方审计工作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围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统计、地方效益审计工作统计和地方审计整改工作统计等当前审计工作热点和重点,从审计统计指标、审计统计内容、审计统计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

一、加强审计整改统计创新工作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

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新晨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统计审计范文第8篇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四)审计成本

友情链接